百年征程波澜壮阔,百年初心历久弥坚。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,微信公众号@团中央权益部 特别推出“党史天天学”栏目,展现党带领人民坚持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,重温经典事件、致敬英烈人物、回眸历史瞬间,一起来学习!
2021年9月20日
党史上的今天
1948年9月20日 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,指出党委制是保证集体领导、防止个人包办的党的重要制度,要建立健全的党委会议制度。
1950年9月20日-29日 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召开。会议提出“推行识字教育,逐步减少文盲”口号。
1951年9月20日-30日 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。会议通过《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(草案)》。会后,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很快开展起来。经过一年多的试点,1953年2月15日,中共中央将决议草案通过为正式决议。
2001年9月20日 中共中央印发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》,提出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,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。
历史瞬间
1935年9月20日,红一军团《战士报》刊登的红军攻破腊子口的消息。
百年先锋
马海德
1937年2月,一位高鼻梁的美国人在陕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这位名叫马海德的外籍友人,成了第一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国人。
马海德,原名乔治·海德姆,1910年9月26日出生在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市的一个阿拉伯移民家庭。1933年11月,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乔治听说在上海一带流行着一种东方热带病,行医济世的思想促使他下决心越过重洋,到中国为苦难的人民解除病痛。在上海,他结识了宋庆龄、史沫特莱等进步人士。在他们的影响下,乔治开始投身革命活动,他的诊所常常成为共产党地下工作人员联络和开会的地方。
1936年,经宋庆龄推荐,乔治来到陕北。在中国工农红军的身上,他看到了中国的希望,决心投身这支革命部队,同红军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而奋斗。就这样,他成了红军的卫生部顾问。
1937年,乔治跟随周恩来到宁夏工作,当看到当地大多数回族兄弟姓“马”时,他便把“海德姆”改成了“马海德”。从此,美国青年乔治变成了马海德。同年,马海德加入中国共产党,他说:“从此我能够以主人翁的身份,而不是作为一个客人置身于这场伟大的解放事业之中,我感到极大的愉快。”在随后的工作中,他以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和精湛的医术为解放区军民服务,并在对外交往中作出了卓越贡献。
新中国成立后,马海德提出加入中国国籍的申请,周恩来总理高兴地批准了他的请求。马海德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,他感到万分自豪。
1950年,马海德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顾问,以新中国主人翁的姿态,满含热情地投入新中国的卫生事业。他经常在医疗第一线为病人服务,坚持每周到北京协和医院去看门诊、参加会诊。他带医疗队上山下乡,深入最艰苦的地方,足迹几乎遍布全国。卫生部成立专家局后,决定给外国专家涨工资,其中也有马海德一份,他拒绝领取。他说:“我是中国人,不是外国专家。这钱我不能要。”
马海德长期致力于我国性病、皮肤病和麻风病的防治与研究工作。在他和广大医务人员的努力下,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取得了基本消灭性病的震惊世界的成就。对于令人生畏的麻风病,马海德根据中国国情,将麻风病传统的住院隔离治疗办法改变为社会防治,并把国外治疗麻风病的新技术——强杀菌联合药疗引进到中国,大大加快了消灭麻风病的进程。
马海德晚年身患癌症,但他一直顽强地坚持工作。就在马海德去世前的一个月,他依然念念不忘麻风病的防治工作。他强忍着病痛,召集云南、贵州等省负责防治麻风病的工作人员开会,研究同国外合作的问题。在病床上,病危的他还要求妻子为他读各地寄来的有关麻风病的材料和信件。
为表彰马海德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的突出贡献,1988年9月,卫生部授予他“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”荣誉称号。1988年10月3日,马海德在北京病逝,终年78岁。
马海德是卫生战线的优秀楷模,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战场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时期,他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为光荣使命,为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(来源:团中央权益部 编辑:郭晓彤 审查人:胡紫宇 责编:张雪纯 审核:李敏 刘哲 终审:孟庆波)